校企融合不足致汽车人才培养有短板
近日,2014年汽车产业与职业教育对话活动暨第十一届全国汽车职业教育年会,在广西柳州举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闫建来在会上发表主旨演讲,并得出如下结论:“如何培养出适合汽车产业发展需求的精英型蓝领人才,是汽车职业教育领域在两三年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轮胎世界网了解到,此次活动的主题为“产教深度融合——机制模式创新”。活动由教育部职成司指导,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联合主办,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应用与服务分会、柳州市教育局、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有限公司承办。
据悉,此次会议,共有来自全国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64所学校,35家单位参加,总人数达432人。
汽车业人才需求:从量到质的变化
人才需求量大是汽车行业的一大特点,为储备更多的人才,许多企业都在大量招兵买马。相关调查显示,2015年,中国汽车产业技术人员年需求将突破500万人大关。但与此相矛盾的是,部分汽车企业今年招收新人的名额却出现大幅度下滑。
对此,闫建来表示,这是正常现象,因为汽车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开始从对量的追求变为对质的追求。“越往后走,汽车行业需要的高技术专业人才会越多。”在此次会议上,有好几位与会者这样向记者发表自己的看法。
据了解,目前,在汽车职业教育领域,许多学校显然还没有认识到这个变化,其人才培养规划仍停留在对量的追求和对点的铺设上。
闫建来也对此表示担忧,在他看来,汽车人才需求模式的转变,已经为汽车职业教育敲响了警钟。“我相信,汽车人才对量的追求在两三年之后,肯定会转入对质的需求。职业院校如何培养出适合汽车产业发展需求的精英型蓝领人才,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占山表示,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汽车产业也在转型升级,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这对汽车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愿与职校加强合作
据了解,由于众多因素所致,校企融合不足成为中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短板,这使得汽车企业对学校培养的学生不是很满意。刘占山认为,虽然汽车职业院校的就业率很高,但这不能说明培养的人才已经符合企业的需求。唯一的弥补渠道就是实现校企合作,这也是全球多数国家都在做的事情。
有关调研发现,从北京现代汽车大力支持全国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到上汽通用五菱承办汽车产业与职业教育对话活动,再到蓬勃发展的汽车企业自建培训学校,都表明汽车企业近年来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在日渐加强。而“博世班”、“巴斯夫班”等的设立,也说明越来越多的汽车职业院校对校企合作日益重视。
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牵头组建的全国汽车职业教育集团,在此次柳州活动期间宣告成立。该集团召集了相关职业院校、本科院校,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汽车服务贸易企业、汽车保修设备企业、汽车教具企业,相关行业组织、研究机构、培训机构等,按照平等原则和契约形式组成。其核心目的就是要实现产教融合,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
据该集团的筹备人之一,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应用与服务分会秘书长赵丽丽介绍,校企合作正成为汽车职业教育的新特点。目前,多数汽车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在技术上较以往有了很大进步,但在综合素质和专项技能培训上仍显不足,好在企业已经认识到了自身参与培养人才的重要性,都愿意与职校加强相关合作。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