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部件企业 繁华背后的苍凉
为期10天的“第十二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接近尾声,流光溢彩的整车展现场与门可罗雀的零部件展馆,终于殊途同归,恢复了宁静。
在今年的北京车展上,整车自主品牌无论从展台规模,还是布展水平上看,都不亚于跨国品牌。同时,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发布的自主研发新技术,以及新的品牌战略规划,都引起了广泛关注。
然而,繁华背后,却显示出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无限苍凉。
冰火两重天
面对整车展馆的“繁华”和自主品牌企业的“进步”,有不少专家指出,自主品牌汽车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但业内人士都清楚,光鲜耀眼的汽车企业背后隐藏的零部件企业,才是整个汽车行业的根基。而车展上两个展馆冰火两重天的对比,以及整车展中,国内零部件企业的弱势地位,都让人为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前景捏了一把汗。
从去年的上海车展到今年的北京车展,零部件参展企业的主角都是国际巨头。在整车馆,博世、电装、爱信、博格华纳等全球顶级汽车零部件巨头云集,仅有华阳、航盛等少数几家国内零部件企业可以与之同台竞技。
有关人士认为,对于中国这样后起的汽车工业大国来说,指望其他国家的汽车企业来帮助提升汽车产业竞争力,基本上是一厢情愿。无论是合资模式的“以市场换技术”,还是推行“合资自主”,都是在自欺欺人。而培育中国的博世、电装、德尔福,才是中国走向汽车强国的关键。
前路难测
中国车市的“七年之痒”在2011年如约而至,在之前46%增幅的基础上,来了一个急刹车。这样巨大的变化,让很多人措手不及。
疲软的车市,让蓬勃发展了数年的国内汽车零部件业受到了重创,再加上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货币升值、劳动力、原材料成本上升等压力,使得基础相对薄弱的国内零部件行业生存更加艰难,同时,越来越多的问题也暴露出来。
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去年公布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新《目录》中,将鼓励重点由“整车制造”,转变为“关键部件的制造和研发”。
这一政策对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并不是什么好消息。据了解,目前,外资企业对关键汽车零部件的控制,占70%至80%的市场份额,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则主要集中在非关键零部件市场。
随着外资零部件企业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市场变为独资,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能否守住原本就风雨飘摇的“阵地”,还需经过时间的检验。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