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 零部件 > 正文

零部件巨头抢占中国新能源先机

8月3日,汽车零部件巨头德尔福邀请中国媒体记者参观位于苏州的汽车电子工厂,集中展示其电池包、混合动力箱及电控系统等新能源汽车相关零部件。

8月14日,世界半导体巨头飞思卡尔在北京举行技术论坛,推介他们的新产品和新技术,用于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的电子微处理器产品成为其推介重点。

同样在8月14日,伊顿公司对外宣布多项改进方案,以全面提升其商用车混合动力系统的燃油经济性、动力性以及系统投资回报率。

此外,美国普洛提恩公司(ProteanElectric)也于近日融资8400万美元,用于在江苏溧阳建立轮毂电机生产工厂,将从明年开始生产驱动电机,以供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使用。

政策助推抢先机

跨国公司这一切行动的助推剂,都可以归结到7月初正式出台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简称《规划》)。《规划》指明了中国未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其中,包括到2015年,中国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超过500万辆。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头不可阻挡,积极抢占市场机遇成为汽车零部件跨国公司的共同选择。正如德尔福电子与安全事业部全球副总裁王展所言:“新车开发周期一般要2~3年,2015年电动汽车要实现成批量销售的话,现在就要真正开始做。德尔福要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方面投入更多精力。”

这次在苏州,德尔福展示了其电动汽车相关的核心技术。德尔福的汽车动力电子产品,主要包括三大类:控制器、动力电子产品和能量储存系统。据悉,德尔福的电池系统已开始为上汽荣威电动汽车批量供货。

德尔福电子与安全事业部新产品开发亚太区总工程师孔宏志表示:“德尔福在中国市场本着开放的态度,愿意与中国零配件供应商开展合作,支持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

截至目前,伊顿可以算在中国混合动力汽车市场获利最多的零部件跨国公司了。中国城市运行的混合动力公交车很大一部分都采用了伊顿的混合动力系统。如今伊顿对其混合动力系统进行改进,“目标是为那些希望以适宜的成本构建可持续发展车队的混合动力用户提供最高价值。”伊顿混合动力系统产品策略运营及战略采购经理KevinBeaty表示。

调整战略正当时

技术的发展和政策的变化,时刻影响着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选择。这次《规划》不仅明确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发展方向,同时肯定了传统混合动力汽车的地位,提出“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鉴于此,多家汽车零部件跨国公司正及时进行战略调整。

比如博世。一年前,记者采访博世中国区总裁陈玉东时,他极力呼吁普及怠速启停装置,表示博世已经为此组织了专门团队。而在这次采访过程中,博世方面推介的重心转为全混合动力系统,目前正专注于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和电力轴驱混合动力系统的设计,这两种系统可以实现在纯电力驱动下的短距离行驶。

 

 

比较明显的例子还有全球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服务商BetterPlace。这家此前一直主推换电模式的企业,近日表示,在中国的发展策略将改为推行90%采用充电,10%采用换电的充换结合模式。中国《规划》倾向于充电模式,成为BetterPlace战略调整的决定性因素。

此外,作为全球最大的商用车排气系统制造商,德国埃贝赫公司在未来的电动汽车时代将迎来颠覆性的变革。对此,埃贝赫高层对记者表示:“虽然电动汽车发展速度缓慢,虽然燃油汽车还有相当长的生存时间,但埃贝赫已经在未雨绸缪。”

埃贝赫成立了加热器事业部和汽车电子事业部,积极开拓新的市场。目前埃贝赫适用于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电控风暖、水暖加热器已与多家中国客户达成了合作意向。今年上半年在北京房山试运营的长安E30电动汽车,就采用了埃贝赫加热器。

前景乐观不求急

跨国公司在推广新能源汽车相关产品和技术时不遗余力,自然是因为看好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

博世方面认为,长远来看电动汽车终将取代传统动力。他们预计电力驱动在2025年后将会大量增加,电动汽车时代会真正到来。

不过,在采访过程中,跨国公司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业务的发展并不急于求成。

埃贝赫汽车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思维告诉记者:“我们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前景表示非常乐观,毕竟这是发展趋势。”他同时指出,近两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不会太快,现在他们正耐心与中国整车厂做电控加热器样件试验,还没有形成批量供货。未来形成批量后,将考虑在北京国产。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博格华纳(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市场经理孙树强介绍说,博格华纳针对新能源汽车已经开发了电子驱动变速桥、电池辅助技术等产品,目前驱动桥已在中国推广,其他产品会视中国市场发展情况而适时引进。

文章来源:中国汽车报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