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 乘用车 > 正文

汽车竞争跨入双线驱动时代

汽车 竞争 广州车展

第10届广州国际车展于11月22日开幕。

与前9届有所不同的是,今年的广州车展可谓“悲喜交加”。原因在于,广州已经是国内的第四个汽车限购城市,因此以后广州车展将像北京、上海一样,淡化现场销售。

可喜的是,从广州车展组委会披露的信息看,各大汽车厂商对该车展的重视程度有增无减。以首发车型为例,在此届广州车展上,全球首发车型为34款,亚洲首发车型为23款,展出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创历届新高。

现状:微增长下品牌分化

盘点2012年,汽车微增长的行业大势已定。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显示,今年前10个月,中国汽车市场销量达到1570.07万辆,同比增长3.56%。其中,乘用车销量达到1257.11万辆,同比增长6.9%。

因此,“微增长”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一大符号特征。现在,另一个新的符号特征也已经浮现,即“品牌分化”。这主要表现在市场领跑者与后来者之间的分化现象日益明显。

以国产轿车这一细分市场为例,1~10月,德系轿车的累计销量达到207.31万辆,仅次于自主品牌轿车,市场占有率达到23.79%。

这意味着,仅大众、奥迪、宝马、奔驰等几大品牌的销量,就霸占了轿车近1/4的市场份额,其中三家为豪华车品牌。而大众品牌国产车型前10个月的在华销量,已经达170万辆,超过通用、丰田、日产等竞争对手。

市场之中,强者愈强。这不仅表现在销量数字上,更表现在强势的品牌影响力。《每日经济新闻》与新华信、搜狐汽车联合发起的“2012汽车品牌消费行为调查”显示,国内汽车消费者对汽车品牌的认知力日渐清晰,对于各个级别市场的消费者来说,品牌都已成为影响其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与过去被誉为中国汽车业“黄金十年”的时代相比,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从12年前国内汽车产销规模200万辆,增长到2011年1800多万辆的规模,随后,市场增速从超过30%的高速增长骤然降至5%~7%的增长率。在这一两年间的巨大落差中,很多汽车公司在努力适应,痛苦调整,甚至断臂求生。但是令人欣喜的是,正是生存环境的剧烈变化,促成了中国汽车品牌成长模式的变化。

当中国汽车业告别了粗放式增长时期后,渠道的控制与主导,品牌及品牌内涵的重新塑造,成为各大汽车厂商最为关注的因素。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长城汽车要为哈弗品牌打造单独的渠道网络,大众要将西雅特的销售依附于大众品牌现有的渠道网络之上。

趋势:品牌与渠道双驱动

渠道为王,品牌至上。从目前国内汽车主流厂商的布局和战略方向来看,中国的汽车市场正在进入品牌驱动与渠道驱动并驾齐驱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汽车公司已经意识到:必须尽快建立新的成长模式,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体系,才能够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领先于对手,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但是,罗马并非一日建成。这句话用在品牌建设上尤为合适。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总裁许智俊说,当人们面对较多的选择时,总是会倾向于选择那些与个人特质相近的品牌。

因此,当一个汽车品牌的内涵更为清晰地为人所熟知时,消费者也就更容易判断自己的选择。正因如此,众多豪华品牌放低“身段”,争当某个三线甚至四线市场的首个进入者,并不遗余力地为自己的品牌寻找中国解读方式。在品牌建设过程中,不少汽车公司凭借塑造品牌所产生的市场拉力快速成长。这也是品牌驱动的重要形式。

如果说,过去汽车公司常用的“价格战”等单维度的竞争手段仍然在起着作用,那么竞争的趋势正在推进汽车公司逐步丰富竞争手段,“供应链竞争”、“顾客忠诚竞争”、“网络竞争”等立体化的竞争模式日益显现,并与中国汽车市场同步成长。

“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意味着宏观政策将不仅着力于经济增长,更将切实推动经济增长从投资拉动型转向消费拉动型,即持续增强居民的实际购买力,扩大内需——汽车的消费力也将因此得以保证。

展望未来,多数业内人士都表示,国内的汽车消费环境向好,然而汽车公司必须寻找一种全新的成长模式——从品牌建设到渠道控制。中国汽车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

文章来源:每日新闻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