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 乘用车 > 正文

限购传闻再起 自主品牌危机未解

汽车 限购 自主品牌

从上海的车牌拍卖到北京的车牌摇号,再到广州的车牌摇号、竞拍并举,车辆限购似乎已成为一、二线城市缓解交通拥堵的“杀手锏”。与此同时,各地的“车牌单双号限行”、“外地车辆限行”、“尾号限行”、“错峰限行”等限行政策更是层出不穷。

汽车限购没有统一标准,随着今年广州加入汽车限购城市之列,一线城市集体步入限购时代。一些交通拥堵的二线城市消费者与潜在消费者也在担心,自己所在城市是否有朝一日也会加入限购行列。近日,中信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限购在第一年负面影响较大,但第二年以后伴随基数下降、置换需求增加,当地市场仍将恢复正增长。

分析师:限购不可盲目模仿

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从乘用车千人保有量来看,除已限购的北、上、广,千人保有量排名前六的城市分别为:深圳(108辆/千人)、杭州(101辆/千人)、苏州(89辆/千人)、成都(87辆/千人)、宁波(86辆/千人)和天津(82辆/千人)。

从乘用车平均道路面积来看,面积较少的前六个城市分别是:杭州(57.3㎡)、宁波(61.3㎡)、成都(66.1㎡)、深圳(80.6㎡)、天津(101.2㎡)和沈阳(113.4㎡)。

汽车行业分析师张志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限购似乎没有统一标准,从已限购的城市来看,是否限购更多取决于当地的交通管理能力。他认为,短期内或暂不会有其他城市再推限购令,但三年后各大汽车企业扩产的产能相继释放,如果城市交通设施的改善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跟不上产能扩张步伐,那么限购、限行令或将再度密集出台。

在今年广州限牌政策出台后,广东省汽车流通协会会长严斐曾向记者表示:“世界上众多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北上广,但拥堵情况并不严重,这与市政设施息息相关。而且,市政设施并不只是花重金改造城市路况,如交通信号灯的设置等交通智能控制,都可对缓解城市交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日,广州外地车限行政策将实施的传言不胫而走。有分析认为,此次广州限行措施一旦出台,或将表明之前的限购措施在短期内还不太成功。

张志勇表示,限行、限购都只能是短期行为,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体现出一定的好处,但这只是延缓汽车消费市场增速的一种行为。随着汽车刚性需求的不断增加,限购效果将逐步减弱。“交通拥堵和城市污染是中国要经历的必然阶段,只有经历了这种阵痛,才有可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分析人士认为,限购不等于治堵,并且是否限购应该综合考量一个城市的交通运营和管理能力再作决定。国外很多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国内一线城市,但由于交通管理能力良好、公共交通事业发达、市民交通意识强烈,交通现状仍比国内要好。

 

自主品牌危机尚存

中信证券在日前发布的报告中指出,新增城市限购对于汽车销量的负面影响极小。目前,国内36个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具有独立交通运输管理权。2011年,上述36个城市的乘用车上牌总量为415万辆,约占全国汽车销售总量的22.4%。

如果除去北京、上海、贵阳、广州等4个已实施限购政策的城市,其余32个省会城市2011年的上牌量为337万辆,占全国汽车销售总量的18.2%(2010年该数字为17.3%)。若参考广州乘用车限行标准,综合考虑新车配额和换车需求,预计限购政策会侵蚀当地27%~35%的乘用车销量。剩余32个城市全部限购的极端情况,将侵蚀2013年全国汽车销量增速约4.9%~6.4%。

假设其中有10个城市限购,对2013年汽车销量增速的负面影响仅有1.6%~2.1%。且限购政策往往在执行第一年负面影响较大,第二年以后,伴随基数下降、置换需求增加,当地市场仍可能恢复正增长。

限购对于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的作用有限,但对于当地汽车销量结构以及经销商的生存状况影响较大。分析人士认为,乘用车限购政策抑制了新车的销售规模,但面对规模极大的存量车,政策改善交通拥堵的作用显得较有限。然而,限购政策将会对当地汽车销售格局造成较大影响,自主品牌等低端乘用车的销售规模下降最显著,豪华车的占比将大幅提升。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2011年的调查数据,北京乘用车限购一年后,自主品牌在该地区的市场份额由19.8%下降至10%。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限购对汽车行业带来的影响将相当大。以自主品牌为主销车型的二线城市,汽车消费处于起步阶段,此时限购,或将成为“压倒自主品牌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今年广州限购令推出之后,部分二线城市的自主品牌经销商感到压力较大。一位二线城市的自主品牌经销商对记者表示,目前自主品牌在当地市场的“价格战”异常激烈,知识该店库存大量积压,已处在亏损边缘。

汽车分析师贾新光向记者表示,限购令的推出给国内的自主品牌敲响了警钟。相较合资及豪华车品牌,自主品牌的抗打击能力还较弱。自主品牌在一、二线城市受挫,很有可能继续下沉到三、四线城市,而这些区域虽然消费需求旺盛,但由于基数过小,也难以支撑庞大的自主品牌体系。对于合资以及豪车品牌,他们早已未雨绸缪,将在中国生产的车用于出口,一旦本地市场销售遇阻,还有其他市场可以支撑。因此,自主品牌应该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