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 乘用车 > 正文

充电遇阻 进口电动汽车“水土不服”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日产汽车于去年11月底交付武汉的15辆聆风电动汽车,仍未正式投入运营,主要原因是与当地的充电“设施不匹配”。据记者从武汉电动汽车示范运营有限公司了解到的情况,聆风目前在武汉的充电工作,仍要在公司内部进行,所以只是小范围的试乘试驾。

“充电设施不健全、接口不匹配……进口电动汽车产品在国内出现‘水土不服’,这可能是第一例。”有业内人士分析称,“但由于电动汽车充电标准制定工作的滞后,聆风也不会是最后一例。”

“趴窝”的聆风

据悉,这15辆聆风电动汽车目前还没有投入正式运营,平时基本就在公司里停着。而负责聆风运营的,是武汉电动汽车示范运营公司。公司董事长傅俊表示,主要原因是与充电设施不匹配。

2010年3月,国家电网湖北公司与武汉市签订了合作协议,投资3000万元建设包括三个充电站,目前都已交付使用,以及包括150个充电桩在内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为武汉市公交、公务等各种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用户提供配套服务。

那么,傅俊董事长说的“与充电设施不匹配”,到底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已经引入两个月的聆风,还要在公司内部进行充电?

“虽然日本与中国的标准电压不一样,聆风的充电接口与国内充电设施的接口也不一样,这些技术层面的问题还都好解决。”中国某汽车行业协会的一位负责人判断:“聆风在武汉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充电站数量不足。”

他说:“三个充电站,根本解决不了15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问题。现在的电动汽车行驶里程短,而且真的运营起来,还要结合不同路段的实际情况。根据目前的技术,电动汽车充电,快充一次几十分钟,慢充一次好几个小时,而充电站一次能够同时提供充电的电动汽车数量也有限。所以要实现‘上路’,三个充电站是远远不够的。”

据了解,早在去年3月,雷诺-日产联盟与武汉市就推广电动汽车,签署了一份合作协议。协议称,双方将从2011年开始,率先使用25辆聆风电动汽车,在武汉展开电动汽车推广的市场调研。同时,武汉市将在2013年前,建成250个普通充电装置,以及2个快速充电装置,以支持电动汽车的顺利运行。

但在15辆电动汽车交付后,武汉市政府承诺的充电设施建设情况,似乎难以与之匹配。

充电系统“各玩各的”

其实,不止是聆风,通用的电动车沃蓝达(Volt),似乎在中国也遇到了类似的麻烦。2011年9月22日,通用电气与通用汽车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在中国共同推进电动车基础设施建设。

备忘录称,双方同意在位于上海嘉定区政府指定的国际电动车示范区和通用汽车中国总部上海园区内,安装通用电气的充电系统。据悉,此套充电系统,是通用电气能源工业系统集团开发的电动车充电系统,与国内规格不同。

此消息一出,就有人在网上发出了疑问:“沃蓝达要来中国,通用汽车就带来了通用电气专门研发的充电设备。那么是不是其他电动汽车进口,都要把本国的电器公司带来,这样不是更乱套了!”

疑问的背后,是中国电动汽车行业标准不统一带来的困惑。

据记者了解,由于“国标”的出台问题一推再推,电网企业都已出台了各自的标准。除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西安、济南、天津等二线甚至三线城市,目前都有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而国家电网公司与南方电网公司,都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方面大刀阔斧地前进。

资料显示,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都有相关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招标标准。按照国家电网公司2008年发布的《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电气接口规范》,充电机与电动汽车之间连接装置的接口应为11个;而按照南方电网公司2010年发布的《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充电接口规范》,充电机与电动汽车之间连接装置的接口应为8个。

上述汽车行业协会负责人表示,这种“各玩各的”情况,已经持续好几年了。这让很多企业在车辆生产过程中很犯难,更别说国外的电动车了。

“入乡随俗”不易

显然,在这种标准不统一的背景下,企业如果想自建充电设施,投入的资金将会相当大。而国网与南网目前的态度,除了“抢地盘”,在标准方面推进的速度,显然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

有业内分析人士称,一旦国标出台,将对不符合标准的充电设施进行改建。“如果改建规模过大,相关的负责公司就会很吃亏。”所以,在这种前提下,国内的充电设施建设进度,一直都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

同时,记者还了解到,在充电还是换电的问题上,进口电动车同样面临“水土不服”的症状。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就表示,国家电网电动汽车充换电站的基本商业模式,确定为换电为主、插电为辅、集中充电、统一配送。

“目前国内的电动汽车电池标准都无法统一,更别说进口的电动汽车产品。如果以换为主,是不是国内每一个充电站,都要去建造一个专门的仓库,去存放可以匹配国内外市场上多种电动汽车的电池组?”某业内人士质疑道。

聆风和沃蓝达虽然进来了,但碍于充电模式的不同,后期的运营难度可想而知。

文章来源:汽车商报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