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 乘用车 > 正文

新能源汽车“试错”成本高

中国再次掀起推广新能源汽车的热潮。

2012年4月18日,中国政府正式出台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目标与技术路径开始变得明晰。基于此,新能源汽车的商业化推进随之而来。

为了示范推广新能源汽车,中国政府曾在2009年初推出“十城千辆”的计划:通过提供财政补贴,用3年左右的时间,每年发展10个城市,每个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开展示范运行,使全国新能源汽车的运营规模,在2012年占汽车市场10%的份额。

不过,该项目推进得并不理想。截至2011年底,示范城市实际运营新能源汽车约1.5万辆,与2.5万辆的目标相距甚远。为此,财政部日前宣布,今年中央财政安排总计达1700亿元的资金,力推节能减排。其中,明确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发展新能源汽车。公告中提及,将“重点加快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加大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力度,在全国大中型城市推广使用混合动力公交车”。

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的效果,21世纪经济报汽车研究院与盖世汽车网进行了联合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跃进式推广“暴弊”

业内人士表示,在“十城千辆”计划启动时,对于采取怎样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中央政府并未确定,符合质量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更是寥寥无几,基础配套设施的跟进同样有很大不确定性,大规模的示范显得操之过急。

在调查中,8%的参与者认为,当前的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在培育第一批私人消费者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过半参与者认为,当前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取得的效果一般,仅仅收获了一些商业化经验,在培育私人消费者上,却无明显成效。

认为这些示范项目“毫无所获”的投票占比,也多达26%。另有约9%的人表示,对这些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的运营效果不知情。

调查显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主要面临三项挑战。一是地方政府“好大喜功”,示范变成了“面子工程”,实际运营车辆少,基础设施以及其他配套建设落后;二是新能源汽车产品不够成熟;三是,在新能源汽车采购过程中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为了解与检验新能源汽车示范效果,中国政府在2011年成立了督导小组,对25个示范城市进行调研。调研回来后,众多专家对调查的结果表示“不容乐观”。

据参与调查的专家透露,很多示范城市是从别的省市购买车辆来充数,光想着国家补贴,连基本的产业链都没有。有些城市甚至连充数的本钱都省了,示范了近一年,运营车辆还是个位数。

“通过示范,问题暴露出来固然是好,但如果高层的战略设计在前期不清楚,那么这样的‘试错’成本未免太高。”一位业内人士说。

湘财证券研究所栾钊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三大核心技术(电机、电控及电池技术)积累,均落后于日美等国家,目前新能源汽车重在研发而非产业化。

商业化路径不明

在调查中,约59%的人认为,新能源汽车在五年内走向大众消费市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约16%的调查人群认为,在3-5年内大范围推广新能源可以实现。

据悉,新能源汽车商业化,主要受制于技术的成熟度、成本以及配套设施的完善性,其中,技术的成熟度是根本。从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现状看,除了较为成熟与稳定的混合动力轿车外,电动汽车及其他新能源汽车,依旧还处在探索阶段。

近来,通用雪佛兰沃蓝达、比亚迪e6和众泰出租车等多起电动汽车爆炸起火案,也让资本市场和消费者信心大跌。而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步伐落后于欧美国家,已经是公认的事实,“弯道超车论”者归于冷静。此外,动力电池成本高昂且寿命较短,也是阻碍新能源汽车商业化的另一重要因素。

目前,世界上电动汽车的商业模式大致有三类,分别是整车销售模式,整车租赁模式以及裸车销售、电池租赁、充换交融模式。这三种模式在中国的示范城市都已得到应用,而孰优孰劣,是否存在其他可行模式,目前还没有清晰答案。

但商业化模式的探索,对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与应用不断提出新的需求。相关人士指出,政府应该建立有利的市场机制加以引导,照顾好汽车生产商、能源供应商与消费者三方的需求。

在消费端,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担忧主要是产品质量、性能以及使用成本等。这直接导致新能源汽车现在只能局限在出租、公交、市政和公务车的范围内。

同时,有分析指出,目前国家的电动汽车统一标准仍未正式实施,而且可以预计,在标准实施前期,仍有诸多需改善之处。如果新能源汽车生产商、运营商或国家检测机构,先期不能按严格标准进行统一测试,那么投入应用到出租、公交等的做法,将存在很大的风险。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