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特大城市限购或成常态
广州市政府近日突然宣布,从7月1日起实施汽车限购政策,期限暂定一年。该市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国内第三个限购汽车的特大城市。
“北上广深”被称作中国一线城市,目前,这四个城市只有深圳还没有限购。深圳市政府在广州颁布限购令后表示,不会采取限购政策,但谁能保证这种承诺不会“变卦”呢?
广州市政府之前曾多次表态不会采取限购政策,但是迫于日益严峻的交通拥堵压力,采取了“闪电战”的做法,当晚宣布第二天就执行。
坊间传闻,天津、杭州等城市也在酝酿推出限购令。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将有更多的城市推出此类政策。作为特大城市应对交通拥堵的必要手段,限行、限购或将成为一种常态。
国内大城市汽车增长过快
与中国各大城市一样,广州机动车保有量逐年迅速增长,交通拥堵状况日益严峻。前几年,广州推出限摩令,禁止摩托车上路,但是挡不住汽车数量的激增。截至今年5月底,广州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40多万辆,是五年前的2.5倍。
北京从去年1月起执行限购令,之前已经在执行每周少开一天车的限行令。限购、限行同时执行,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当属限制措施最严厉的。
按照2004年公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北京总人口将达到1800万,全市机动车拥有量将达到500万辆左右。
目前,该市的机动车(主要是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500万辆,提前8年实现目标。1997年,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只有100万辆,短短15年,实现了四个百万辆级的跨越。
国内机动车保有量超过百万辆的城市现有二十几个,其中北京、成都、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超过200万辆。
这些特大城市的汽车保有量增长过快,随之带来的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已经严重威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汽车过多损害市民生活质量
过去十多年,中国汽车销量由每年200多万辆激增到1800多万辆。短短几年,许多城市的汽车保有量增加了近10倍,而交通路网却增长缓慢。
一项统计表明,在国内667个城市中,三分之二在高峰时段出现交通拥堵,许多大城市已经“车多为患”。日趋严重的交通拥堵、主要由汽车尾气产生的PM2.5可入肺微小颗粒物,加剧了城市空气污染。
北京有500万辆机动车,停车位缺口高达235万辆。许多居民小区的道路、绿地都被汽车“霸占”;许多自行车道都停放着汽车。曾经是“自行车王国”的北京,如今骑车出行,已经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举动。
中国的城市建设,一直是以“公交车辅以自行车”的模式规划,突如其来的汽车社会,带来汽车与交通、汽车与社会、汽车与环境等的诸多矛盾。迅速增加的汽车保有量及随之而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已经成为许多大城市挥之不去的“梦魇”,严重损害着市民的生活质量。
消费模式提倡“热买冷用”
与许多国际大都市相比,国内大城市的汽车保有量并不算高。日本东京的汽车保有量达到800万辆,可是交通拥堵并不严重。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这些国际大都市的公交很发达,很少有人开车上下班。东京市民上下班主要靠公交,不存在上下班高峰问题,反倒是下班后不少人开车出来活动,交通才有点儿拥堵。
以北京为例,由于公交跟不上城市发展速度,许多北京人开私家车上下班,造成高峰期全城到处堵车。广州和上海都是老城,道路本来就比较狭窄,尽管修了很多高架桥,但依然跟不上汽车的增长速度。
随着机动车越来越多,许多大城市除了新增和改造现有道路外,也在大力发展包括轨道交通在内的公共交通,但是路修得再多,也赶不上汽车增长的速度。
“车多路少”是车流量与道路容量之间的矛盾,在有限增长的道路资源无法缓解交通拥堵矛盾的情况下,为避免城市交通崩溃,唯一的办法就是实施交通管理,对车辆出行进行必要的限制,同时采取措施遏制汽车增长速度。
路网建设、城市规划、停车设施等问题要彻底解决,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采取限行、限购,则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可以预见,将有更多城市对车辆使用进行一定的限制,同时实施限购令,遏制车辆的过快增长。
国外许多大城市的汽车拥有量远远高于国内的一些城市,但交通拥堵并不严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汽车的使用频率不高。在国外,私家车的主要用途不是用于上下班,而是用于假日出游。
此外,国内单车油耗比国外高出一倍多,也是由于出行频率高所致。随着公共交通的不断完善,未来国内绝大多数私家车主上下班不需要开车,节假日才用车。
鼓励购买、合理使用,将成为中国汽车消费政策的重要内容,“热买冷用”也将成为中国汽车消费的主要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可以保持汽车消费不断增长,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少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
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还有很多家庭没有享受到汽车文明。要保持国内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汽车消费模式的转变十分重要。因此,相关人士表示,要大力提倡并实施“热买冷用”的模式,这样才能保证未来几十年,中国汽车产销持续快速增长。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