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 乘用车 > 正文

回收标准不完善 八成报废车进黑市

汽车回收标准 报废车 政策过时

近年来,国内汽车市场快速增长,由此带来的汽车回收利用问题日益突出。数据显示,作为世界汽车第一产销大国,中国2011年的民用汽车保有量已突破1亿辆,汽车报废量超过400万辆,预计到2020年,报废量将超过1400万辆。

随着汽车报废数量的增长,由此带来的环境资源问题日益严峻,并将严重制约中国汽车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高东升透露,国家有关部门将采取多项措施加强汽车回收利用,其中包括制定强制性的汽车回收利用标准和法规。

不规范操作 危害重重

过去3年中,国内汽车消费的爆发式增长,出乎很多人的意料。2009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车市场,并已正式步入汽车社会,但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任何一部关于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的完整规范。这也使得国内汽车在日益增多的报废汽车面前,面临挑战。

随着大量汽车步入报废期,由此引发的废弃资源综合利用难题、重金属污染高发问题和交通安全事故等频频出现,加强汽车回收利用管理变得十分迫切。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相关人士表示,在汽车报废后,如果不能及时拆解和回收,汽车产品中的有害物质,如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和多溴二苯醚等,将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而报废汽车在回收拆解、材料分离和再利用等环节,由于缺少相关的规范监管和引导,也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并给社会、环境和个人都造成相应的危害。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报废汽车本身带来的危害外,与欧美日等汽车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汽车回收利用方面还有着明显的差距。

“我们在节能减排方面做了不少,但是在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和促进回收利用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甚至我们的政策法规建设、标准制度及技术等,这些方面都还刚刚起步。”高东升强调说。

过时政策难以满足现状

事实上,对于汽车报废带来的危害,国家并非没有关注,只是相关政策早已不适应该领域快速发展的形势。

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标志着报废汽车的回收管理开始走向法制化轨道。

2006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颁布了《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这是国内汽车回收利用领域的指导性文件。这份文件要求全面,但是相对较为宏观,缺乏具体要求和实施细则,可操作性不强。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由于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采取粗放式经营,从而导致该行业技术手段落后,作业流程不规范,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水平低。

此外,报废厂不按规定交售报废车辆,非法回收拆解倒卖报废汽车的现象依然存在。据不完全统计,由于法定报废回收标准过低,国内每年近八成的报废汽车流入了黑市。这不仅对正规的回收拆解企业造成了冲击,扰乱了回收拆解的正常秩序,更重要的是,给道路交通安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带来了严重隐患。

为改变行业现状,国家有关部门正组织力量对2001年颁布的《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进行修订。

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规划处处长陈跃红呼吁,回收拆解法规和强制报废标准有待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回收拆解的市场准入制度亟须健全。

门槛提高 车商面临新挑战

据了解,目前,国家相关主管部门一方面在推动修订后的《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管理条例》尽快出台;另一方面要强化汽车制造商的责任,鼓励其加强与回收拆解企业的合作和交流,要求汽车制造商为回收拆解企业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同时,相关部门还要抓紧出台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进一步明确报废条件,严格车辆年检和转移登记制度,从源头上防止报废汽车流向社会。

高东升表示,做好汽车回收利用,要树立“源头控制”的理念。“源头控制怎么来做?一个是从产品的设计、制造阶段,就要考虑对有毒有害物质的控制;还有一个,要抓最后的报废阶段,我们要重视回收利用。”他强调,从这“两头”来抓,促进汽车产品的“绿色”和高效回收利用。

要求生产企业在产品设计之初就考虑报废回收,必须首先制定标准。高东升透露,工信部将研究制定强制性或者说非常明确的汽车回收利用标准,促使汽车企业在设计阶段来考虑产品报废以后的回收利用问题。

据了解,目前中国仅有少数自主品牌企业迫于出口压力,建立了完善的企业回收利用管理体系、汽车产品生态设计体系,以及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等,但绝大多数企业仍未关注到这一问题。

可以确认,目前正在修订的《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管理条例》,将对汽车生产企业的开发、生产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目前在市场竞争中份额不断下滑的自主品牌来说,由此带来的成本提升,将对其带来新的挑战,但对于环保大局,则是势在必行。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