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提排污费 小排量车或迎利好
关于征收汽车“排污费”的报道近日又见诸报端,据业内人士透露,今年底前征收的可能性很大。据分析,一旦开征排污费,对于消费者来说,用车成本增加会促使他们考虑更节油的车型;对于企业来说,技术升级和开发小排量车型将成为重要的应对手段。
排污费“呼之欲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近日表示,政府正在酝酿对汽车征收排污费。该政策目前正在论证阶段,预计会在“十八大”以后实施。据李佐军介绍,征收汽车排污费政策很有可能先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作为试点,逐步推广全国。
此前,已有北京、深圳等多地传出过研究征收排污费政策的消息。
6月12日,北京市政协召开常委会,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提升首都空气质量的建议案》,共19项内容。市政协建议,通过实施机动车尾号限行、老旧高排放车区域限行,以及征收机动车排污费等手段,控制在用车强度。
5月3日,深圳市公布实施《深圳环境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其中提出,今年底前由该市发改委负责研究制定政策措施,按传统燃油车排气量征收排污费,并对新能源汽车加大鼓励,同时研究制定路内停车管理政策和收费标准,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
据业内人士透露,制定征收汽车排污费的规定很有可能跟车船税一样,按排量征收:即排气量为1.0以下、1.1~2.0、2.1~3.0、3.1~4.0、4.1~5.0,分别按不同额度的税费征收。
有专家认为,国家征收汽车排污费一是可以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二是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一线城市的拥堵和尾气污染问题,但不能操之过急,需要公平、合理地制定征收标准。
对于汽车排污费按排量征收的方法,在业内也存在较大争议。毕竟每个人对车辆的使用时间和路程都不同,所以对城市拥堵和大气污染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而按排量征收好比“一刀切”,每个人都要支付同样的费用,有失公允。有专家建议,应将汽车排污费纳入油费中,根据加油次数和频率收取相应的费用。
技术型小排量车前景可观
尽管公众对是否征收排污费争执不一,但促进汽车企业降低排量、升级技术,实现节能减排却是大势所趋。此前国家刚颁布的乘用车燃料限制要求,到2015年,乘用车平均油耗要低至6.9升以下,更是为车商减排敲定了最后期限。
降低燃油发动机排放的办法主要有两个,一是技术升级,二是减小排量。前者需要内功和时间的积累,而后者却相对简单有效。因此,按排量征收排污费似乎给小排量车带来了希望。
历史上小排量车的不景气让人们疑问重重。近年来,业内一直提倡小排量车,国家也曾出台过鼓励政策,但这类汽车一直“叫好不叫座”,相反,大排量车却持续火爆,尤其是大排量SUV每年的增幅都超过30%。
分析认为,这是因为一部分小排量车的客户群对价格比较敏感,稍有“风吹草动”就放弃购车计划,另一部分不太敏感的消费者则因为限牌政策等原因,希望一步到位,选择了更高档次的车型;而经济富裕的增购、换购消费者,则倾向于购买品牌更好、技术更先进的豪华车型。因此,征收排污费能否促进消费者选择小排量车,还要看政策力度的大小和征税幅度的高低。
数据还显示,在小排量车的销量中,技术先进的小排量车与技术落后的小排量车差别也较大。这说明小排量汽车企业要想借力政策“东风”提升销量,需要在技术含量、品牌魅力、市场营销等方面多下功夫。
业内人士表示,虽然排量大小与排放多少有直接关系,但并非简单的正比关系。有些排量较大的车型,发动机技术先进,可以实现较低的排放,有的小排量发动机技术老旧,反而能增加排污。如果征收排污费,技术老旧、污染较大的小排量车将被淘汰出局。技术含量将成为小排量车制胜的关键。
消费者“以大为荣”观念待改变
对于有车族来说,一旦开始征收汽车排污费,则意味着用车成本再一次上涨。
在国内,大排量、高配置的车型受青睐,小排量、基本款的车型受“冷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据悉,这与人们的经济实力增强、审美标准提高有关,但也显示出一个普遍存在的消费误区,即大排量的车才是好车,小排量的车档次不高。
在当今油价不断高企的前提下,小排量、节能型的车型受到青睐,才应该是正常的。然而,从国内发布的相关数据来看,A00级、A0级小车销量下滑,B级车占据市场主导地位,SUV持续热销,这是不争的事实。即使一些经济实力不强、购买首辆家用车的年轻人,买车时也往往定位偏高。
所以有分析认为,汽车排污费政策如果实施,将促使人们转变“以大为好、以大为荣”的观念。对一些小家庭来说,一款A0级车已经足够日常代步,而且有些A级车配置高、技术新,档次并不低,节能减排的性能却很出众。
除此以外,对于电动车、混合动力车等新能源车型和节能车型来说,征收排污费也能营造出一种政策上的倾向性,有利于此类车型的加速推广。同时,该政策对于汽车厂商加大新能源车型、技术的研发和投入,也是一种有益的促进。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