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汽车企业合资或有新内涵
从2013年起,国内汽车界“合资”内涵或将注入更新诠释。一方面,由2012年年底一汽与大众签署新阶段合资协定起,不少企业第一轮20年的合作期限将至,中外双方将就合资事宜进行新一轮续约;另一方面,从法国雷诺到沃尔沃商用车开始,今年年内预计还将有新的跨国公司本土化项目落地。分析人士称,无论是“再续前缘”还是全新开张,新阶段的合资与以往相比都将有很大的不同。
经过了上一个阶段的引进消化吸收,合资中方实力渐强,在新的合资架构中,中方必将提出更多关于“自主”的诉求;其次,自主与合资品牌过去和平共处的平衡逐渐瓦解,二者出现更多的正面交锋,竞合态势将更加明显;最后也是难以回避的一点是,随着中国汽车走出海外的步伐不断加快,国际上对于中国满足世贸公平原则、取消合资股比限制的呼声,每年都会经历一个轮回,在不可预期的时间内,合资股比限制终将放开。这些不同点构成了汽车业后合资时代的共同特征。
合资新架构
随着汽车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更加稳固,国家对于汽车合资有了新的界定。2011年4月,国务院出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整车制造从鼓励类中删除,再合资门槛提高,进而在产业政策上将汽车业推入了“后合资时代”。
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曾对“后合资时代”有精辟的表述。他说,“后合资时代”有三大特征:一是合资基本上已经是“过去完成时”,“现在进行时”只是个例;二是,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转向自主品牌、自主创新,合资不再是地方政府的“一号工程”;三是,自主与合资品牌由过去的“和平共处”,发展到在市场上正面竞争。
正如徐和谊所说,新阶段合资企业的新使命,已经不仅局限于规模与销量的提升,而是在对等互利的前提下,中方争取更多的自主资源和话语权。同时,随着合资自主成为几乎所有合资企业的必选项时,这个新生事物也将“摸着石头过河”,等待在实践的检验中发展壮大。
此外,在“从汽车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舆论推动下,将更加强调和看重合资对自主的促进作用。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曾指出,虽然中国已经坐稳汽车产量世界第一的交椅,但也充其量只是制造大国,算不上是汽车强国。
要在后合资时代实现向高端制造业的转型,中国汽车业必须以创新为核心,在研发、制造、采购、营销、服务、金融等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实现突破,形成全体系竞争力,进而促成“后合资时代”的深化共赢。
绕不开自主
与合资中方谋求更多“自主”权益相对应的是,合资外方对于“后合资时代”也有自己的期望和谋求。随着第一批跨国车企在中国合资期限进入尾声,从2012年开始,调整中外企业在合资公司中股比的呼声再度兴起。而这个直接关系中外方权益的政策会否调整,将成为未来数年内最敏感的一环。
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不低于50的股比限制是中国汽车合资的底线。特别是在近年来,由政府主导的投资模式仍在向国有企业倾斜的情况下,短时间内放开合资股比不会成为现实。
这一判断实际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回应。前不久,前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李万里明确表示,坚持50对50的股比底线,是汽车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制度保证,也是维护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抉择。
但也有专家认为,近期三五年内政策不会有松动,但长期看来,该政策势必调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副部长石耀东就告诉记者,到一定阶段,合资50股比限制肯定要调整,但不是现在。
他表示:“因为中国汽车企业还在成长,还没有和对手平起平坐,在没有足够对等竞争力的时候,这个政策还很有必要性。”
对于“后合资时代”汽车业生态的联想早已落入各大汽车企业的预案。无论是合资企业做自主也好,或者是在未来架构设置中偏重更多本土权益,可以看出,面对甚至迎接“自主”,将成为跨国企业绕不开的焦点,以往那种单纯的“跑马圈地”、销量比拼,已经远远不够应付“后合资时代”的需求。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