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必所有汽车企业都适合异地建厂
突破得了异地建厂的政策,突破不了异地建厂的市场。在中国,未必所有的汽车企业都适合异地建厂。
河北石家庄将于明年分单双号限行,成为又一个对汽车说“不”的城市。此前,北京、上海、贵阳等城市,或通过摇号、拍牌等不同形式,限制汽车的使用。据说,成都、西安、杭州、深圳等地也在探讨对汽车的限制。这是当下中国汽车的微观一面。
今年以来,尽管中国车市的平均增幅达到了10%左右的增长,但是增长乏力、增速放缓的趋势初现端倪。10%的增速背后是欧美保持增长,日系和自主相对下滑的行业结构性失衡,以及SUV车型增长明显、豪华车市场份额江河日下的车型品种失衡。这是当前中国汽车宏观的一面。
不过,即便是中国市场微增长,或者是不增长,年产2000万辆左右的规模,容量之大依然冠盖全球。这是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几年的基本面。
为此,我们看到最近一两年,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逆市扩产、异地建厂的例子比比皆是。南北大众是最初的发起者,当年上海滩的弄潮儿——上海大众,目前已经形成了“布局长三角 谋划全中国”的产业布局,5省市8工厂的全部产能为至少200万辆的规模。一汽-大众也南北贯通,形成了长春、成都、佛山等地多厂,同样形成了200万辆左右的产能规模。类似于这样极具攻击性扩张的还有上海通用,该品牌甚至把工厂开到了东风的老巢武汉、华晨的沈阳等地,东风日产则形成了广州、襄阳、郑州、大连四地的全面布局;据说在北京拥有三家工厂的北京现代,其第四工厂也有望走出北京,落子重庆。
如今,不在异地建厂你都不好意思和同行打招呼。异地建厂之风不仅仅合资公司刮得凶,自主品牌也不示弱。吉利、奇瑞、长安、比亚迪、华晨、海马等自主品牌也纷纷跟进。例如吉利,拥有浙江、湘潭、济南、成都、兰州等多个生产基地,奇瑞除了芜湖大本营外,也在大连、鄂尔多斯、开封等地设有分厂。
不完全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汽车工业的年产能到“十三五”时期将达到3000万辆至3500万辆左右的规模,这是一个相当可怕的数字。
很多企业的异地建厂是盲目跟进,并不理智。例如,大众的扩张有强大的品牌支撑,有规模协同效应。仅这两点,是很多企业学不来的。据说,大众一款车型的盈利点以销量为参考,一款车的年销量达到3万辆就是盈利的平衡点,销量越多成本越低、利润越高,而对很多企业尤其是自主品牌来说,一款车年销量达到3万辆还是个坎儿。又例如,异地建厂的企业管理成本就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记得当年跟随上海通用参观收购后的烟台工厂,烟台工厂的高管向上海总部汇报工作,手头拿起的电话并非我们想象的长途拨号,只是内部分机般的四位数的电话。据说,为此一项,该公司每年可节约资金数百万元。就这一点,很多企业直到今天还做不到。
马自达在中国也是一面镜子,这家以技术著称而非靠规模取胜的日本汽车公司,如不是把原本不多的车型既分给一汽马自达又分给长安马自达,其日子也许比今天要好过得多。马自达的教训虽然和异地建厂没有直接关系,却说明企业的规模有多么重要。
很多企业的异地建厂是被当地政府的优厚政策吸引去的,那是异地建厂的政治学,而非经济学。建厂只是一锤子买卖,工厂的配套体系以及当地市场消费能否跟得上是根本。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