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 乘用车 > 正文

国内本土车份额跌至5年最低

    日前,7月份产销数据公布,本土品牌乘用车销售43.55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35.2%,比去年同期下降1.6个百分点,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低市场份额。同期,本土品牌轿车销量19.58万辆,占轿车总量23.3%,市占率下降1.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1个百分点,为2009年以来月度最低水平。

    这还不是全部,7月份,销量排名前十名车企中,仅长城一家,比亚迪、奇瑞、吉利等曾经的风云厂家无缘前十。单车型销量前十榜单,德系车占据半壁江山,多达五款;其次为美系车,为三款;最后为日系车,为两款。本土品牌车型销量下滑原因何在?

    高成本是主因

    其实,早在2010年,本土车企就意识到上一轮疯狂扩张错误,战略调整随之展开,比亚迪放弃“农村包围城市”计划,奇瑞则逐步回归“一个奇瑞”,吉利则专注于帝豪和全球鹰品牌。

    三年过去,本土品牌推出多款口碑和品质大幅提升的车型,与同级别合资品牌车型差距越来越小,在空间、配置等方面优势更大。可是,生产成本随之上扬,导致传统性价比优势越来越不明显。三年前,本土品牌主销车型多集中在4万~8万元,极少超过10万元。

    去年和今年新推出的车型,多在6万~10万元间,部分车型超过10万元——涨幅在25%~50%。不过对手也在改变,合资品牌通过全球采购、本地研发、建立合资自主品牌等手段,降低成本并最终降低车型售价。7万~10万元区间的合资车型,已不在少数。

    一方售价上升,另外一方则在下滑。当价差不足以抵消品牌所带来的档次与尊贵感时,消费者会做出怎样选择,答案显而易见。往高端走,走出低质低价泥潭,为唯一出路。接下来本土品牌要做的是,如何在提升质量同时,降低成本,维持高性价比。

    限购促消费“一步到位”

    一线城市或即将限购,对本土品牌也有直接影响。执行限购后,消费者无论新购,还是换购,均首选“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豪华车,其次为合资车,最后?没有最后,“入门”便为合资车,购车清单中再无本土车型身影。一步到位购买车型,成为限购城市消费潮流。

    以广州为例,限购之后,最快走出困境是豪华品牌,过得最滋润也是豪华品牌。限购一年中,能继续扩张网络的还是豪华品牌,宝马、捷豹、路虎先后增加广州4S店数量。合资品牌维持旧有格局,不增不减。遭遇巨大挑战的只有本土品牌,被巨大销售压力压垮、淡出、转型,更换品牌,或往周边三四线城市发展。广州一吉利4S店负责人告诉记者,到今年中,合资4S店已逐渐恢复元气,月销量回到限购以前,可他们月销量在60辆左右徘徊,为限购前的50%左右,勉强维持。

    广州绝非最后一个汽车限购城市。天津、深圳、杭州、成都、石家庄、重庆、青岛、武汉八个城市均存在实施限购的可能。8月6日,天津和武汉先后发布草案,明确未来将控制汽车保有量。

    限购还会引发恐惧心态,促使消费者提前购车,透支未来购买力。今年1~7月份,中国汽车产销录得两位数增幅,分别为13.6%和16.4%,远高于去年同期的8.0%和5.8%,可赞好声寥寥。有分析人士认为,此轮增长有刚需,却也有限购推动,“水分”明显。事实上,2010和2011年两年“微增长”是在为2009年的疯狂买单,未来则有可能为今年的不理性负责。

    此外,今年恰巧是本土车企转型关键一年,新车匮乏或者刚刚推向市场,未获认可。提前出手购买的消费者更多投入到合资品牌阵营,未来再说服他们改变阵营,几无可能,即便将来本土车企新车强大起来,也不得不面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

    本土品牌之间无序竞争

    数量众多、产品同质化严重、恶性竞争、相互压价,本不应出现在本土车企之间的现象,却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本土车企们,今年继续上演。不止一个本土车企负责人坦言,与合资公司竞争虽然逐渐激烈,压力是有,但远没有达到近身肉搏阶段,反而各个本土品牌之间,由于客户重叠,价格相近,竞争直接且惨烈。

    本土汽车口碑和印象迟迟不能提升上去,与这种无序竞争不无关系。国家有关部门早已意识到问题所在,并力主兼并重组,却碍于地方政府阻力,迟迟不能进行。最近一段时间,能够拿得出手的兼并重组,只有东风与东南联姻一起,仅为171个本土汽车品牌的“零头”。据统计,171家本土车企中,有一部分多年来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产量极少甚至没有产量,有些即使开工,也只是打打游击。

    另外一部分经营状况不好的汽车企业,由于有地方政府支持,过得相当滋润,并扮演市场搅局者的角色,打乱同为本土品牌的同行做大做强的战略节奏,“自己做不大,也不让他人做大。”

文章来源:中国橡胶信息贸易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