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成发展共识 车市上位可期
关于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的梦想已经破灭,节能减排之路到底该怎么走?答案其实早就不言自明,混合动力是一条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基础科目。
无论产业技术流发展还是行业外条件制约,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混合动力取代电动车成为“新能源”汽车主流路线的趋势。
年初,工信部部长苗圩曾表示:“发展非插电式汽车比较符合我国现实。”6月初,全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峰会上,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殷承良称,混合动力是目前最合理和可行的绿色汽车方案;不久前,奥迪全球董事会主席施泰德告诉记者,奥迪与一汽下一阶段的合作范围将扩大到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领域,奥迪将与一汽联合开发PHEV技术。从行业、企业到学界,混合动力的呼声越来越高。
混动成为共识
多少让人意外的是,在国内不温不火的混合动力汽车已经成为全球汽车界的大热门。从法兰克福到旧金山,从东京到斯德哥尔摩,混合动力已经渗透到当地出租车以及私家车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混合动力的发源地日本,普锐斯更是比比皆是,这并不奇怪,包括普锐斯以及它的衍生车型,混合动力已经连续3年位列当地销售排行榜前列。
就在上个月,丰田汽车宣布,旗下的混动车型普锐斯的全球累计销量已经突破300万辆,此外,截至2013年5月底,丰田全系混合动力车型全球累计销量已突破530万辆。2012年,混合动力车占据丰田汽车全球总销量的14%比例,占丰田在日本本土销量的40%。
需要指出的是,混合动力已经不是丰田汽车独门绝技。包括大众、奔驰、宝马在内的欧系汽车企业也已经“皈依”到混合动力门下,将其列为节能减排汽车的发展重点。
就在奔驰旗舰车型全新S亮相不久,S级的一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也将在9月亮相法兰克福车展,并很快量产;大众集团CEO文德恩更是直接指出,纯电动车不适宜大批量生产,混合动力版才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可以看出,全球几乎所有的汽车巨头都已涉足混动领域,各个品牌的混动车型也越来越多,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作为混合动力的先驱者和坚守者,无论技术成熟度还是车型丰富度,丰田都独占优势。可以预见的是,已经看到大规模普及曙光的丰田将迎来更多的收获。
节能更加迫切
如果说过去多年国内对混合动力汽车的接纳还处于观望以及技术流派交锋的试探性阶段,那么随着混动技术成熟度不断提升,再加上国外成功普及案例在先,国内对混合动力的认识将进入理性接纳阶段。实际上,对混合动力接受与否,已经并不仅仅是由汽车业自身说了算。
就在今年年初,华北地区持续将近整整一个月的雾霾天气让公众对环境污染有了切肤之痛。虽然说汽车排放并不是华北地区污染的首要来源,根据权威机构报告,环绕北京外围的重工业以及火力发电才是雾霾的最大元凶,但汽车的尾气确实也在污染空气,特别是在北京这样拥堵的城市,汽车发动机在拥堵近乎静止的怠速阶段,所排放出的尾气占据汽车排放污染物大绝大多数,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是有效降低空气污染的有效办法。
某种程度上,混合动力汽车对国内用车环境的必要性已经不在于节能,更在于减排。根据瑞士联邦材料测试与研究实验室的测试结果,混动汽车与同类型汽车相比,可节油30%,二氧化碳排放减少45%。对行业主管部门以及企业来说,本着减少污染角度出发,也应该搁置利益争执,推动混动车型真正产业化普及了。
早晚必将大卖
虽然国内消费环境中,混合动力还远未成为主流,但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加强,以及对混合动力的认识更加成熟,混合动力车型的销售正在悄然升温。最新市场统计显示,2013年6月,混合动力凯美瑞尊瑞的销量达到586辆,上半年共销售近2400辆,以月均400辆的成绩超额完成目标。而雷克萨斯今年上半年3万多辆的总销量中,混合动力车型占比达1/3左右。
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消费者对混合动力的接纳更加强烈。在北京多家雷克萨斯经销店,消费者对CT200h和ES300h等混合动力车型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雷克萨斯中国执行副总经理江积哲也告诉记者:“在制定价格时,就已经考虑到了尽量让利于消费者,后期运行和保养费用又相对经济,你了解越多,你对它的接受程度就越大。”
对混合动力的快速接纳,还在于消费者对它了解更为全面成熟。广汽丰田副总经理郑衡告诉记者,以往消费者提到混合动力,往往会首先问:是否需要充电?电池能用多久?实际上这些都早已成为不是问题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混合动力的优点早已超出节能环保,郑衡介绍,在相同排量下,2.5L尊瑞的油耗相当于1.5L汽油机的水平,而动力却丝毫不逊于3.0L汽油机。
不仅是丰田,本田、奥迪等已经或即将推出相应的混合动力汽车,从各大汽车厂商已经发布的新能源战略来看,更多混合动力车型不久后会争相入市。
虽然时间或早或晚,但可以确信的是,混合动力汽车在中国也必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