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 乘用车 > 正文

智能汽车落地国内仍需时日

有业内人士近日表示,汽车行业正再次迎来革命——智能化、互联网技术发展,正在改变汽车产品以及汽车行业的格局,继“iPhone”、“iPad”之后,“iCar”也会成为现实。

专家预计,智能手机技术和车载技术将在今年实现更大程度的融合。麦肯锡全球研究所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在未来12项可能改变生活、企业与全球经济的颠覆性科技中,“自动或半自动导航与驾驶的交通工具”(即无人驾驶汽车)位列第六。麦肯锡预测,无人驾驶汽车到2025年可以产生2000亿至1.9万亿美元的产值。

我国智能汽车市场将超1500亿元

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12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超过1 .2亿辆,并且每年新车销量约2000万辆。据分析机构易观智库预计,到2015年,中国车联网用户的渗透率有望突破10%的临界值,届时,中国智能汽车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

传统企业和IT厂商正着力在这块潜力巨大的市场上布局。据悉,美国电动车制造商菲斯科陷入财务危机后,国内多家汽车公司包括吉利、东风、北汽、万向等,都表现出了收购意向并先后派出团队前往美国考察。近日有消息称,李泽楷旗下控股的混合动力技术控股投资公司,也正着手收购菲斯科,并考虑在美国投产菲斯科电动车产品。

从未涉足汽车业的商业大佬为何也千方百计收购菲斯科?有资深汽车专家对记者表示,李泽楷真正看重的是汽车智能化与IT整合,打造新的商业帝国。如今,IT已经超越了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的范畴,软硬件结合是IT业未来的趋势,特别是移动服务。而相比之下,新能源汽车企业更加注重智能化技术。

IT和汽车企业都在进行技术布局

Gartner副总裁兼首席汽车分析师ThiloKoslowski指出:“想要把汽车变成未来最具创新精神、万能、理想的移动设备,先进的计算技术是实现这一切的基础。通过让这些技术具备无线可升级能力,汽车厂商可以改善现有的车载特性,在车辆寿命周期内提供全新的特性。”

IT大佬与汽车厂商都在进行相关的技术储备。美国专利市场研究公司EnvisionIP的最新报告显示,谷歌和苹果等智能手机公司已经在美国申请了众多与车载智能设备相关的专利,其中谷歌达到310项、苹果公司为35项,其他智能手机公司的总和达到617项,这包括三星234项、LG 161项、索尼155项、诺基亚42项和黑莓25项。

而在中国,目前至少有上汽、吉利、一汽、奇瑞、长安、比亚迪、华晨等七家自主品牌企业推出了自主研发的车联网系统和产品。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2013年底举行的第二届国际汽车安全高峰论坛上表示,无人驾驶已经不远,2014年,沃尔沃将在中国推出一款高度智能的汽车——XC90。它基本上已具备了应对道路局面的能力。

在国内落地仍需时日

尽管企业在智能化方面摩拳擦掌,但从目前看来,智能汽车在国内落地仍需时日。

长安汽车研究总院总工程师黎予生此前曾对记者表示,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新能源汽车和车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是两大发展趋势。车联网是智能汽车发展的高级阶段,将在2020年左右到来,届时,车车通信与安全控制、车路通信与安全控制将是汽车智能化急需解决的问题。

消费者的认知和接受度也有待培养。“目前我国的车联网市场是叫好不叫座,主要是因为,我国车联网市场在产品使用、价格及售后服务等方面还主要是‘高富帅’的专利,还不太接地气。普通消费者还停留在把汽车作为主要的代步工具上面。”一位业内专家对记者说道。

记者日前在北京某一知名4S店采访时,正帮别人选车的孙先生表示,此前有朋友建议他把自己的大众车换成宝马530。因为北京雾霾天气太多,容易迷路。而宝马530的视频在线导航服务,可以免去手机导航信号不稳定的弊病。可他自己的车还7成新,即使导航服务是免费,他仍下不了决心弃旧买新。

就车联网在实际生活中的普及方面来看,虽然可以解决使用汽车、保护汽车安全方面的问题,但从用户体验层面上看,却无法激发用户更大的使用乐趣。对此,某4S店销售总监付先生表示,对目前国内汽车智能技术发展,消费者认知的重要性排在技术和应用领域之前。尽管IT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在汽车领域,智能化却一直是高档车的专利。国内大部分消费者对于智能化的认知程度还很低。

黎予生也说道:“如果让消费者去体验,他们会觉得用起来很好。但真正让他们多花钱去买,他们又不愿意;有时候即使买回去,很多功能也不去用。”

另外,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关于汽车智能化相关技术的法规标准还不完善,与任何产业一样,汽车智能化的应用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政策方面给予的引导,以及行业协会的积极推动,只有明确了国家汽车行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企业才能够更好地结合自身特点制订发展规划和长短期的市场策略。

文章来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