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汽车成产销失衡重灾区
中国的汽车市场持续高速释放多年的潜力,为一家又一家跨国车企缔造了一个又一个销量神话。久而久之,中国成了全球车企前来淘金的热土,一时间,中国汽车市场的潜力就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也许,谁都不愿接受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进入增速放缓的事实。换句话说,没有哪家车企甘愿在增速放缓的现状面前,轻易放弃争取自身实现逆势高速增长的机会。于是在2014年,包括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北京现代、长安福特在内的多家主流车企都如约推进并落实着各自的扩产计划。
然而另一个问题随之暴露,那就是产能过剩。2014年,产销失衡已经在终端市场闯下了祸,面对不断攀升的产量,市场已经“消化不良”。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统计,2014年全年,经销商库存指数有8个月都超过了50%的警戒线,其中在2014年11月更是达到65.7%的最高点。这就意味着,“销能不足”已经成为经销商面临的普遍问题。
从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似乎可以印证这样的判断。2014年,无论是高档品牌还是中低档品牌的汽车经销商,都在不同程度地承受着库存带来的压力。一些车型尽管赔钱甩卖也少人问津,臃肿的库存,让经销商无计可施,活生生地将经销商拖累至生死边缘。
2014年的车市,供不应求已经成为迅速远去的个别现象。与合资品牌相比,尽管自主品牌的扩产计划实施得并没有那么嚣张,但由于市场份额的萎缩,自主品牌成了产销失衡的“重灾区”。
一直以来,自主车企的产能利用率就普遍偏低,2014年经历市场份额十二连降的自主品牌,产与销的矛盾则更加突出。在产能过剩的危机尚未大范围波及到主流合资车企之前,自主品牌车企的产能局部过剩隐患就已经暴露,2014年,自主品牌车企经历着更加严重的局部产能过剩危机。
车市的“消化不良”症也在从个别现象向普遍现象蔓延。虽然产销量的数据一次次被刷新,但代价是引发市场无序、混乱的恶性价格竞争,是厂商关系的恶化。在这其中,消费者的权益很难得到有效保护。
产销失衡的祸根不除,产销量就算是创下全球第一的“十连冠”,也仅仅是一个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谎言。可谁愿放下虚荣,根据市场的真实需求,还原真实的产销量?有时候,冷静地慢下来并不是件坏事。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