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 独家专访 > 正文

董海洋:汽车全球化中的中国式突围

由《汽车商业评论》杂志和《汽车消费报告》杂志主办的“2013第五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日前在北京落幕,此届论坛的主题为“榜样”。北汽国际有限公司总裁、北汽股份副总裁董海洋在论坛上做了关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式突围”的演讲。

首先从全球汽车谈起,汽车已经走过110年,这110年也发生了很多大的事情,前100年是汽车改变了世界的历史,后100年将是世界改变汽车的历史。

回眸世界汽车100年

在这100年中发生了三次转移,从欧洲到美国,从美国到亚洲。在三次转移发生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次转移都有内在的原因。

第一次转移是从欧洲向美国的转移,主要以上个世纪20年代福特主义盛行为代表,强调高效率、高工资、低售价。第二次是以丰田为代表的TPS生产方式,消除浪费,赢得了市场的优势。

中国逐渐成为第一大市场,我们的产销量也跃居世界前位。中国非常有利的投资环境及不太完善的劳动保护市场,推动了中国汽车迅速增长,也包括了自主品牌的壮大。这是三次转移。

我们看到,每次转移都有它内在的创新和变革力量在推动。到现在为止,全球所有汽车的创新参与者都有两大流派,一个是以德国、欧洲流派为主、强调新技术应用的流派。他们在发动机,包括变速箱、离合器技术,主动安全、被动安全的技术应用方面很重视。另一大流派是以日本和美国为代表的工艺方面的创新,生产方式和作业方式的改变,从而也创造了他们自己独到的竞争优势。

中国汽车现在走的路是低成本道路,尤其是中国汽车品牌。中国汽车如何从现在的低成本方式,逐渐走向一种协同创新的方式,这可能是我们的共同课题。

从成本降低来说,从全球的规律来看有四大方式,第一大方式是福特的“大规模”方式,即规模上升、成本降低、边际效益递增的方式,带来的成本降低。

第二种方式是日本方式,即通过降低浪费和精细化管理来降低成本。第三种方式是中国现在的汽车为什么便宜,我们有一套独到的低成本方式。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汽车商是怎么样来降低成本的。

最后一种方式是印度TATA的创新方式。这家公司通过供应链创新,完成低成本的实现。

中国汽车面临“五座大山”

回眸中国汽车走过的60年,我想看看“外面”的风景,看看世界上其他同行三次转移、两大创新,以及四大成本降低的方式,再来看我们中国汽车如何走。

中国汽车业到今天仍然面临着很多“成长的烦恼”,品牌、质量,包括核心技术、产业模式和国际化是自主品牌的五座“大山”。

以中级车为例,15万元这个价格已经成为中国自主品牌的一道门槛,现在中国自主品牌大部分主力产品都在15万元以上,如何突破这个价格屏障,这是非常重要的挑战。

第二方面是质量,尽管这些年自主品牌汽车在质量方面做出了令人敬佩的努力,但实际上在用户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来看,我们现在尽管速度很快,但距离合资企业和国外产品仍然有一定差距。

 


第三,在核心技术方面,不论逆向开发,搞车型开发,还是搞平台开发,到目前为止我们90%的核心零部件都仍然控制在外资手里,我们的开发也不过是用全球体系外的资源来进行整合,真正形成核心能力的自主企业寥寥无几。

从产业模式来说,我们大多数车企走的是水平一体化模式,汽车产业如果没有强势品牌支撑,水平一体化模式是不能够支撑的,要求研发和营销,所以在中国走规模的低端市场,一定要走垂直一体化模式,但在这方面,大部分企业都还没有做好。

第五,自主品牌对国内市场的依存度高于95%,对国际市场的开拓比较薄弱。这是自主品牌的“五座大山”之一,也是我们要克服的,当然我们也会找到突围办法。

北汽推出国际化战略

面对当前形势,在品牌方面,北汽主要通过收购萨博平台,包括它的知识产权,推出了一款绅宝品牌,5月1日上市。这样,我们的平台开发技术从原来的“贫血”到“输血”,再到现在的“造血”时代。

第二个方面,质量投入非常大,按照萨博整个严格的认证体系和验证体系,从研发到整个最后的售后服务,严格按照全产业链的质量体系进行管理。

在质量方面,为确保零部件质量,80%的供应商用的原体系供应商。

在研发投入方面,北汽新落成了研发大楼,研究院和研发基地在这里集中,中间的圆形部分是造型中心。同时,我们还聘请了原法拉利的设计大师菲奥拉万蒂做我们的造型顾问。

在协同创新方面,北汽跟国内的很多企业形成联合开发。在垂直一体化方面,北汽方面做了很多投入,包括我们前端的零部件企业和后端的输出贸易,后端产业链的延伸做了很大的投入。

同时,我们也在全球进行国际化的人才招聘,大量的人在这里工作。

从今年的3月份开始,北汽集团开始策划了一个新的平台,叫北汽国际平台,策划北汽“走出去”战略。

我相信六年中会有春天,没有痛苦的拼搏,就不会有巨大的成功。我想中国汽车自主品牌正走在在困难中执着前行的路上,只要我们努力,我相信明年会更好。

文章来源:轮胎世界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