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 产业评论 > 正文

谁为智能制造提供财力支撑

全面实现“工业4.0”将使工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相关工业数据大幅增长。据赛迪顾问装备产业研究中心测算,“工业4.0”将使中国总体生产效率提升25%-30%;资源利用及节能减排方面,将减少60%以上的工厂非计划停机,降低4 0%以上的生产线机器人能耗,消除25%以上的非生产性耗能,总碳排放量减少20%以上……

尽管这些听上去很美好,但是实现工业4.0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资金难题。工业4.0是一项烧钱的工程,而且这些成本的回收周期长达2-5年,对于某些非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回收周期会更长。如果预期效果和实际应用效果相差太大,甚至会给企业带来负面的影响,进一步加剧资金压力。

省人未必省钱

以机代人、智能化生产的本意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由于化工橡胶行业“以机代人”刚刚起步,许多生产设备和自动线还没有定性,实际运行后,必然发现设备的稳定性差、故障率高。“自动变手动,手动变不动”。结果效率没有得到显著提升,质量因设备故障而起伏波动,损耗没有减少,成本没有得到明显的降低。

省人未必省钱,生产线上减少人员节省的工资,扣除给自动线维修人员增加的工资变得所剩无几。投资回收期比初期预算的要大大延长,企业原有的投资还没有完成回收,“智能化生产”产生的新投资再不能及时回收,反而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财务负担,资金压力成为摆在橡企面前的一重门。

面对资金压力,在中国推行工业4.0,仅仅靠中小企业单打独斗显得比较困难,政府、银行以及整个金融体系都应该为企业助力,大、小企业,国企、民企之间应该形成良性互动,互相借鉴,共同推动工业4.0时代的到来。

可借鉴德国经验

就德国而言,除了长期制造业立国战略之下积累的先进技术之外,它推动工业4.0的一个重要优势,在于制造业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群体的良性关系。德国工业4.0的推动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大企业的领头作用。其工业4.0的发动者都是大型制造业企业,西门子、博世、菲尼克斯电气等巨头都迫不及待地引领浪潮,而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则是制造业中小企业。

德国工业4.0计划的“教父”级人物、德国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汉宁·卡格曼(HenningKagermann)认为,德国工业4.0的基础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能否从中受益将是4.0成败的关键。

目前,德国有超过300万家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很多都被称为“隐形冠军”,特别是在制造业,很多其貌不扬的小企业常常在某个细分领域独占鳌头。德国政府之所以选择大力推动工业4.0计划,很大程度也在于“隐性冠军”更有可能在这场“个性化制造”的大战中抢夺先机。

工业4.0是一场技术的革新,也对传感、数控等领域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在这些领域,德国中小企业已大幅领先。可以预见,只要全球兴起一场工业4.0的革命,德国中小企业必然迎来一次难得的出口契机。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讲,德国的工业4.0,可以看作是一场“政府搭台,大企业牵头,中小企业受益”的技术革新运动。

需强大金融体系支撑

除了企业之间“大小互助”的产业格局之外,德国工业发展的另一大优势是强大的金融供给。实际上,自俾斯麦统一德意志以来,德国之所以能够经历两次摧毁式的大战,却永葆技术创新的动力,很大程度在于其独特金融体系的支撑。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融资体系类型。德国、日本是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银行强大无比,并采取混业经营模式。除债券市场之外,这些国家的资本市场特别是股市并不发达。企业不论是短期融资,还是长期融资都主要依靠银行。而在英美式的金融体系,资本市场高度发达,企业长期融资找资本市场,而短期融资才找银行。

为何形成这种差异?究其原因,在于德国、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资本市场成本高,但国民勤奋,储蓄率高,所以基于国民高储蓄率的银行体系自然变得强大,最终也承担了原本应由资本市场承担的长期融资职能。按照德国的金融法规,银行甚至可以持有企业的股权,并向企业派驻董事。

银行为主的融资体系,其优点是更能服务于技术的持续创新,而资本市场则更适合原创性的研发。实际上,二战之后,世界的原创性研发多数都转移到了美国,而德日等国更偏重于技术创新,而创新的承担者则是中小企业。在这种分工大格局之下,德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得到了政府和金融机构天然的照顾,几乎每一家持续经营有一定年限的家族企业,都会有一到两家银行是长期合作伙伴。

中国企业资金压力更大

对中国来说,要推动工业4.0,资金同样是大问题。

工业4.0的着力点是制造业,而中国的制造业多数都是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利润低,根本不具备持续创新的“金融基础”。相反,融资最为容易,最具备技术创新“金融基础”的大企业群体,却几乎都在上世纪末的国企改革大潮中退出了制造业。尽管在航天、大飞机和钢铁等领域还以大国企为主,但这些领域其实并非工业4.0涉及的主流。

更重要的是,国企和民营中小企业之间,产业链的共生关系很弱。国企和民企要么是“国进民退”,要么是“国退民进”,横向竞争往往多于纵向的共生。在这种情况下,要形成助推工业4.0的合力并不容易。

因此,对中国来说,搞工业4.0最好不要着眼于什么“弯道超车”,而是要先直视本国制造业体系的现实以及反思背后金融体系的症结,同时企业主也要有足够的魄力和眼光,能够抵住一时的资金压力,并有能为企业源源不断供血的能力,因为长久来看,工业4.0的产出会远远大于其投入。

文章来源:聚胶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