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减产传闻让轮胎业一阵紧张
近日,为应对天然橡胶价格下跌,东南亚橡胶主产国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开会讨论联合减产橡胶并限制出口。
消息一出,市场应激反应,引发橡胶期货价格大幅波动。传闻来袭的背后,实际情况如何?轮胎产业链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无风不起浪
在减产传闻前夕,就有泰国官员呼吁胶农勿急售橡胶。
其给出的理由是,近期胶价下滑来自多方面因素影响,泰国胶价下跌与国际橡胶需求疲软没有直接的关系。
气候等不可抗拒的自然风险、投资者对美联储加息的担忧,以及国际石油价格可能出现下滑等,都是构成胶价下跌的主要原因。
更直接的是,他呼吁不要急于低价出售变现手中的橡胶,并称正在研究可行的救助措施,以便稳定当前橡胶价格下滑的势头。
的确,在全球供应正常、中国国内供应过剩的背景下,沪胶1709合约从22450元/吨下跌到12215元/吨,跌幅近半。
这对橡胶主产国造成经济层面的影响,也带来“胶贱伤农”的痛处。
近几年来,橡胶市场价格的连年走低,种胶成了一个烫手山芋,陷入“欲种不能、欲罢不忍”的两难境地。
胶农割胶的积极性下降,部分橡胶服务站被迫关闭,胶农弃割弃管,甚至出现改种现象。
主产国有套路
对于此次减产传闻,有分析认为,其主要措施还是加工厂减产和限制出口,这在历史上已多次发生。
最近的一次是在2016年2月。
当时,国际橡胶三方委员会发表声明,从2016年3月起实施“出口吨位计划”,要求泰国削减32.4万吨,印尼削减23.9万吨,马来西亚削减5.2万吨。
实际情况是,去年,泰国出口削减执行情况不好,今年年初又连续抛储。
当然,从历史的角度看,减产和限制出口措施往往会引发橡胶价格阶段性反弹。
因此,轮胎业很关注这次减产会议。
上游产业的市场激烈变动,必然会造成轮胎市场的应激反应。回想近年来天然橡胶走势,不禁让人后背发凉。
天然橡胶自2011年3月暴跌之后,持续多年低位盘整。
2016年9月,低迷的天然橡胶市场突然“反转”。短短6个月间,涨幅超过82%。
但这只是一次罕见的闪涨,一次在轮胎终端消费需求没有大变化情况的闪电式暴涨。
2017年2月起,天然橡胶价格急转而下,连续四个月跌跌不休。
暴涨暴跌背后,是“轮胎企业纷纷提价,但一季度利润却下降,部分企业甚至亏损”的难堪局面。
市场云谲波诡,对于“灾”后的轮胎行业来说,只能不抱幻想,始终遵守经济规律,重归价值中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