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 访谈 > 正文

孙佩祝:中国汽车胶管业差距大

国内胶管产品技术要求与欧、美、日汽车强国还未接轨。

在汽车制造技术飞速发展、国内环保法规日益严格的背景下,中国汽车胶管产业如何尽快形成产品和服务新供给?

日前,在青岛科技大学泰中国际橡胶学院等单位组织的橡胶论坛间隙,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胶管产品专家组长孙佩祝,谈了自己的看法。

整个产业未与强国接轨

孙佩祝表示,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汽车胶管需求量日益增加。

去年,中国市场汽车胶管消耗量迈上10亿根的台阶,预计“十三五”末将达到13亿根的规模。

中国胶管企业分布比较分散。目前,国内以汽车胶管为主导的规模企业35家,拥有生产线205条,年产量超过千万根级别的专业汽车胶管制造企业数量不足10家。

孙佩祝称,整个行业缺乏产业航母,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由国外同行把持,中国汽车胶管产业存在一定规模的产能过剩。

此外,国内胶管产品技术要求与欧、美、日汽车强国还未接轨。

目前,无论合资品牌还是自主品牌汽车制造厂,对于胶管技术标准及法规要求已接近欧、美、日汽车强国同一高度。

国内胶管企业中,只有少数大企业能够满足一些汽车制造厂家的技术要求。

缺乏深度成本挖掘

孙佩祝表示,国内产业的材料配方、装备工艺,以及结构设计和验证水平,跟国际先进同行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国际高端汽车主机厂的产品标准,对材料配方、装备工艺以及结构设计要求相对较高,国内先进汽车胶管企业只能勉强接近标准要求。

据介绍,国际先进企业针对各种胶管、不同胶料用不同的装备,针对性很强,有的单一定制,其螺杆结构、机头流道等有独特的核心设计。

好的装备做出来的胶管质量也高,而国内装备都是统一设计,缺乏与材料、工艺的个性化匹配。

此外,在成本管控上,包含质量成本在内的综合成本管控,国内企业与日本同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日本的材料采购成本比国内高,产品质量精度也比国内高,但生产成本却比中国低,利润也比中国企业高得多。

孙佩祝称,这是他们精益生产模式和体系起主导作用的结果。

据悉,与这些先进企业相比,国内企业对成本控制还有差距,在过程一致性控制上差距很大。

他说,中国人力资源成本优势正逐渐消失,国内企业真正缺乏的是深度成本挖掘,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成本管控体系。

文章来源:中国橡胶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