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远:中国汽车合资前路堪忧
媒体界一位青年才俊最近从国外游学归来,对中国汽车业的现状深为焦虑,感叹道:“中国汽车业合资几十年,似乎就干了一件事——为外国公司卖车。”乍一听似乎有失偏颇,但考察一下合资汽车企业的功能,还不能不佩服他一语中的。
从第一家汽车整车合资企业北京吉普签约迄今29年,中国汽车业一直在合资路上“狂奔”。年产销量由不足20万辆上升到近2000万辆,增长了100倍。
就市场规模而言,这的确是成绩辉煌,中国也因此而自诩为“汽车大国”,但其实是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外国汽车品牌的“全球最大市场”,而自主品牌在本土市场上却处境艰难,生存空间被挤压得越来越小。
继去年市场份额下降3.37个百分点之后,自主品牌乘用车今年前4个月销量同比再降5.2%,市场占有率再度减少3.2个百分点。
难道这就是我们合资战略所要到达的“彼岸”?
本土汽车“输在起跑线上”
“合资不可能获得核心技术”,是全世界人尽皆知的“秘密”。正因此,当年日本的日产与韩国的现代和大宇都只合资了短短几年,就宣告分手,自主发展,日韩汽车业才有了今天的局面。
全世界唯独中国有这么多汽车合资企业,而且合资协议一签就是30年。更要命的是,合资“第一期合同未到期又再签30年”,还被认为是有关政要们的光辉业绩。
几年前,有人对“技术换市场”提出质疑,并由此在业内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论,虽然最终莫衷一是,但却让汽车合资在“改革开放”的光环下,露出了一点小小的破绽。
为什么中国汽车对合资如此“一往情深”?为什么中国汽车走合资道路,要直到永远?
仅看合资企业一年发27个月薪水,新车上市合资企业一掷千金的大手笔,多少就能看出合资的利益有多大。
有人说,中国深化改革的阻力来自既得利益集团,那么发展汽车自主品牌,建设真正汽车强国的阻力又来自何方?
其实,自打中国汽车业提出“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的发展方针,就注定了其合资的命运,因为能做到这几点的,只有跨国汽车公司。
为保证“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的纯洁,政府部门几十年来最坚持的工作,就是反对“散、乱、差”,即不许本土企业生产轿车。
到中国“入世”之前,一个自主品牌项目都未获批准,所有汽车“保护政策”的阳光雨露,全都洒在了合资企业头上,最大的受益者是跨国公司。
待“恩准”本土企业进入轿车领域时,合资企业不仅“经济规模”已经形成,品牌美誉度更是深入人心,才造成今天子品牌无论性价比多高也卖不过合资产品的局面。
正是这种政策的干预,使中国本土汽车企业“输在了起跑线上”,失掉了最好的发展时机。
本土“商业模式”都是“浮云”
近来业内常常爱说一个名词叫“商业模式”,每当说到自主品牌,就有人会用“商业模式”加以对抗,把“自主品牌”异化成一个政治概念,似乎强调自主品牌,就是“搞政治”,就是“狭隘民族主义”,而“商业模式”则意味着按经济规律、市场法则办事。
所谓“商业模式”,就是以追求企业利益为最高原则。在改革开放初期,解放思想阶段,如同“时间就是金钱”、“发展就是硬道理”等一样,强调“商业模式”,代表一种新的知识和智慧。
今天,面对中国汽车业如此现状,再一味强调“商业模式”,就让人感觉有和“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后座笑”有一样的味道。
我想,如果真的只认“商业模式”,怎么好挣钱怎么干,就没有理由搞自主品牌了。明摆的事情,搞自主品牌,品牌美誉度不高,车子不好卖。看看上汽乘用车公司,投入了400多亿元,又有多少银子进账?岂不是一桩“得不偿失”的买卖?
如果只搞“商业模式”,那就最好全部生产跨国公司的成熟车型,挑选最好的销售英才到合资公司卖车,中国人不搞研发、不担风险,只管赚钱分账。或者索性像巴西、墨西哥、泰国一样,联合子公司也不办,全部让外国公司独资,政府只管坐收税收,要少费多少心思!
如此一来,“中国汽车”将分别纳入大众、丰田、通用、奔驰、宝马、现代起亚等各跨国公司的“全球体系”,“中国汽车”就由大众中国、通用中国、丰田中国、本田中国、日产中国、现代起亚中国等组成“国际团队”,中国汽车就彻底融入了世界,全面实现了“全球化”。
龙永图先生最近发表高论:“在中国注册的企业就是中国企业。”那么,在中国造奔驰、宝马、奥迪的企业,当然都是中国企业,能造出“和国际同样水平奔驰、宝马”的中国,谁还敢说中国不是“汽车强国”?
国家领导人今后出访,也不用再带徐建一、胡茂元、徐平等一干中国汽车企业高管,直接带上大众的文德恩、丰田的丰田章男、奔驰的蔡澈、通用的丹尼尔·艾克森、韩国现代起亚的郑梦九等人,更加威风凛凛。像《建国大业》一样,由一群“外籍明星”担当重要角色,大家看了不是也觉得很好吗?
只是这样一个汽车产业,就不知将来后辈人是该恭维我们“勇于创新”,还是会骂我们“败家子”、“洋买办”!
(作者为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总监、汽车业资深媒体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