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区 > 轮胎百科 > 正文

中国第一橡胶“痴人”

一个信念,以橡胶兴国;三次失败,凭坚持铸就胶魂。

提起第一个将橡胶树引入中国的人,大家可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刀安仁这个名字。1904 年,刀安仁从新加坡购买的8000 株巴西三叶橡胶树苗,在云南盈江县种植,但由于气候条件恶劣,几乎全部死亡,并没有形成胶园。

1906年,爱国华侨何麟书花高价购买橡胶树种子,经过不断的尝试在海南栽种成功,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橡胶园——琼安胶园。至今,在琼安胶园内还能够看到几十棵百岁的橡胶树,这些古老的橡胶树表皮布满皱褶,周身长满寄生叶,随风摆动,仿佛在向我们讲述胶园百年的历史。

一个信念 以橡胶兴国

在人类的创业史上,大山常常是开拓者的根基和立足点。有大山,就会有人从外面走进大山;也会有人从大山走向外面。

何麟书,正是从大山走出去,又从外面走进大山的一个人。他在大山上创业,又把大山上的事业延拓到大山之外。由此引来一代又一代人,像他一样在大山上开拓事业,演绎民族的橡胶事业发展史。

据何氏家谱记载:何世阁(1862-1934年),字麟书,号文行,排行第三,乡人称为“麟书三公”。何家家境清贫,喝万泉河水长大的何麟书读过几年私塾,自幼聪颖过人,胸怀大志。当地濒临万泉河,地少人多,风灾水灾旱灾连年不断,离乡背井、外出南洋谋生者甚多,十之七八人家均有人到南洋打工。1879 年,17 岁的何麟书惜别新婚不久的妻子,登上开往南洋的帆船,一路颠簸到达二十世纪初叶华人聚居最多之地———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地处热带,雨量充沛,有很多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到那里从事橡胶种植等活动,使马来西亚成为世界最早开发橡胶产业的国家之一。

何麟书最早在一家餐馆当杂工,后经老乡介绍,到一家外国财团经营的橡胶园里当割胶工人。在这里,他平生第一次认识了橡胶,也认识到橡胶与一个国家的工业,与人们的生活须臾不可分开。

每当他目睹那些满山遍野、葱笼叠翠的胶林,一年四季从树干上流出来的白色乳汁可转变成巨大财富时,内心里总有一种按捺不住的兴奋:有朝一日,倘若能把这种流有白色乳汁的树移植到家乡海南岛去,让这块贫穷的土地改变面貌,那该多好啊!在他心灵深处,隐隐藏有一股与众打工者不同的想法:学有一技之长,回到自己家乡去发展。

在此信念驱动下,他边干边学,平时几乎没有闲的时间。没干几年,不仅谙通一整套橡胶育种、栽培管理和加工技术、割胶技能,还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荷兰语、马来语以及闽南语、粤语等。他还仔细观察马来西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土壤等,并请教有关专家,翻阅家乡海南岛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好为返乡做准备。

实业救国,这是多少旅居海外的华人梦寐以求的事!然而,要办实业,就要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否则就是一句空话。为了实现其抱负,他拼命地工作,节衣缩食。在这里,他也平生第一次认识了股份经营的好处。他把平时辛苦劳动所得的钱悉数入股经营锡矿开采,开发火柴厂等产业,借鸡生蛋,积累资金。

二十余年下来,他成为当地拥有一定资产的实业家。与此同时,他积极与琼籍有经济实力的实业人士广泛接触,宣传其回海南岛种植橡胶的设想,按股份制经营管理。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一些琼籍华侨的响应与支持,终于筹得5000 块光洋的股金。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橡胶股份公司。

1904 年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何麟书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回到生他养他的大山。一回到家乡,他就忙于胶园的选址工作。

当时,山地无路,交通闭塞。车不能开,马不能骑。仗着自己40 出头年轻力壮,他戴上一顶草帽,穿上一双草鞋,由当地苗胞作向导领路,爬山涉水,风餐露宿。

几个月下来,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万泉河流域的山山水水。终于选中了今琼海市会山镇三洲河一块傍山依水的山坡,并经当时乐会县政府批准,划地760 亩作为创办琼安垦务公司种植橡胶之用。

三次失败 凭坚持铸就胶魂

琼安胶园远远望去,山上胶林郁郁葱葱,山下是河水长流。据业内人士介绍,这里水源长年不断,地势不太陡,不仅便于当年定植抗旱浇水保苗,也减轻胶园开割时胶工的劳动强度。后人无不钦佩何麟书的眼力。

经过两年的筹办,1906 年,“乐会琼安垦务有限公司”终于正式挂牌成立。据何家人介绍,创业伊始,其艰难程度令人难以置信。现从琼海嘉积乘车到琼安胶园仅1 个小时左右,而在当时则要爬几道山,趟几道水,尤其是身居山野,野兽出没,住茅寮,饮涧水,蚊虫叮,蚂蟥咬,交通闭塞,疟疾猖獗。

这种苦对何麟书来说并不算什么,他最担心的是失败带来的风险。雇请当地苗胞砍芭烧山挖穴后,他把带回来的几千粒橡胶种籽浇水试种。好几天了,仍不见破壳长出芽来。为此,何麟书的心总是日夜拎着,吃睡不安。

贤惠的妻子不断地安慰他往好的方面想。何麟书睡不着觉,却从没有一声叹息。他舍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回到山上来荷锄种胶。平日里每当一提“橡胶”两字,他的眼神马上就会燃烧。他对祖国的橡胶事业怀有一种深深的渴望。

当地有不少汉人、苗人却不以为然。他们看到这么一个南洋客商放着有财不发有福不享,却要种没见过的异物,甚至有人等着看笑话。这种愚昧与落后,多少有点让何麟书感到无奈又悲伤。

又过了十多天,当守园人把播下去的种子挖出来时,何麟书呆了:种籽糜烂了,却不发新芽。笑话、讥讽随之而来。“疯子”、“傻瓜”等一顶顶帽子都抛了过来。

何麟书不理会这些。第一次不行,又让人从马来西亚再运种籽来。第二次不行,第三次又失败了。这时,家里人也动摇了,劝他死了这份心,返回马来西亚重操旧业。更大的打击是股东向他索还股金。

当时保留下来的一本发黄的股份簿上记载:本公司由何麟书邀集胶股于丙午年在乐会县崇文乡合口湾地方开办,专门种植橡胶树。初因外洋采买种子一连三次之种均无发,而转种各业不起色,原集之本伍仟元(大洋)化为乌有。

此时,何麟书虽心急如焚却没有灰心丧气,他细心分析认为问题可能出在种籽。为了归还一些股东股金,重新筹集资金,他安顿好家人,火速重返马来西亚,四处游说。琼籍华人为他的执意追求而感动,一些股东收回原索股意见。

这次,他续资并添招外股东120 股,共筹集资金15200大洋。他吸取以前教训,亲自选购优等新鲜种籽4000 余颗,试种发芽后才运回精心栽培。当年便成活幼苗3200 株。他带领苗胞以脚丈量挖穴,以手作尺植胶,种下250亩橡胶。

何麟书不屈不挠的创业精神也令当地苗胞钦佩。当地一位叫“老王二公”的苗族头领还主动与他结拜金兰。何麟书多次吩咐手下人,任何时候都不能损害当地苗胞丝毫利益。到山外采购时,顺便帮苗胞采购盐巴和日用品,且只收成本费,令苗胞很感动。双方和睦相处,苗胞还帮他保护胶园。

因当时的条件限制,从种胶到开割要8-10 年时间,为解决每年的管理费用问题。他实行以短养长,利用大山土地资源优势,在当地苗胞的支持下,饲养牛、猪及酿酒,兼种咖啡、槟榔、南药,并广种山兰稻谷,用以做猪饲料和酿酒,运到市场出售。

据说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引种咖啡成功的人。同时,他还以商养胶。在海口经营一家“荣安客栈”,所得盈利,全都用于种植橡胶开支。他原打算扩大胶园规模,但因资金问题,只好作罢。

一次何麟书染上恶性疟疾,一连几天高烧不退,粒米未进,经服用抗疟药品未见好转。后经众人合力,船载人抬,送到老家时已是不省人事。请来当地几位名医都摇头,暗示其家人要准备后事。棺木、墓地都已备好,单等阎王唱响鬼歌。

第三天,他醒过来了,第一句话是:阎王说琼安胶园还没有搞成,不给他打勾勾。人们在为之庆幸之余又感到不可思议:在一个顽强的生命面前,阎王也要让他三分。

值得庆幸的是,何麟书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春华秋实,1915 年,琼安胶园经过长达近10 年的磨难,终于迎来喜悦。当乳白色的胶水顺着胶刀汩汩地流出时,鞭炮声、欢呼声,响彻山野。山村苗寨奔走相告。当年采胶500 市斤,收入789 光洋。以后每年产量都在180 市担左右(约18000 市斤),年收入4200 块大洋上下。所产之烟胶片均向新加坡输出。

这在中国橡胶史上是一个创举。国外专家曾认定,这种原产于亚马逊河热带雨林的巴西三叶橡胶,仅能生长在北纬10 度以内热带地区。可是,何麟书却把这一神话打破了。他将它移植到中国北纬16-20度的海南岛并大面积获得成功。

这一奇迹的出现,不仅纠正了原来传统的错误理论,更为中国今后大规模发展橡胶业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1985 年,华南热农大专家经过论证,证实了这一贡献。单从这一点上,就无可争辩地公认何麟书是中国橡胶种植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何麟书在海南岛种植橡胶成功的消息在海内外引起轰动。

据有关记载,当时宋子文曾想借此斥资在海南大力发展橡胶业,后因其他原因,未能成行。但“琼安胶园”效应吸引众多华侨返琼投资办胶园。

从那时起,海南首次迎来了大规模开发种植橡胶的高潮。石壁的南兴公司,那大的侨植公司,加赖园的茂兴公司,铁炉港的农发利公司相继成立,到抗战前止,全岛共有大小胶园94 家,垦荒植胶面积10574 亩,共216500 株,成为旧中国橡胶种植业的鼎盛时期。

文章来源:聚胶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