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普索:“十二五”汽车业发展政策综述
自2011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围绕贯彻落实《纲要》,制定并发布了若干与汽车产业相关的“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和指导意见。
目前,专项规划和指导意见主要有:《关于促进汽车流通业“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意见》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关于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指导意见》等。由此,中国汽车产业“十二五”发展的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已基本清晰。
目前,中国汽车市场正处在转型时期,因此,要找准影响中国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国家在政策方面,为其发展也做出了相应规划及发展目标。
促进中国汽车出口可持续发展
2011年7月7日,中国商务部等十一部委发布《关于“十二五”期间促进机电产品出口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其中直接涉及汽车行业的有三点:一是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和重点行业调整振兴规划,发布了汽车等25个行业的出口发展规划;二是要继续抓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三是要建立规范出口市场秩序的有效机制。
此外,2009年10月23日,中国商务部等六部委印发的《关于促进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到2015年,汽车和零部件出口达到850亿美元,年均增长约20%;到2020年实现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额,占世界汽车产品贸易总额10%的战略目标。
为此《意见》提出,要着力推进汽车产品实现出口产品、出口市场、出口贸易、出口企业和售后服务主体结构五个转变,同时提出了六个方面,共二十五项措施。但是,据有关人士分析,要完成上述目标,必须制定专项配套政策或实施细则,才能确保实现。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及实施措施
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印发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确定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技术路线和五项主要目标,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和六项保障措施。
《规划》中提出的“十二五”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国内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15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6.9升/百公里,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5.9升/百公里以下。
同时,《规划》要求,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制定好本部门工作计划和配套政策措施,以确保完成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
促进汽车流通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2011年12月22日,中国商务部印发《关于促进汽车流通业“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五项发展目标、八项主要任务和六项保障措施 。
五项发展目标,一是汽车流通规模进一步扩大。“十二五”期间汽车销量持续增长。2015年二手车交易量超过1000万辆,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年均增长15%左右;老旧汽车报废量超过300万辆。二是汽车流通网络进一步完善。三是汽车流通组织化程度提高。四是汽车流通现代化水平提升。五是汽车流通环境明显改善。
六项保障措施:一是加强汽车流通行业管理;二是健全法规标准体系;三是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四是建立统计评价体系;五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六是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汽车节能减排标准和政策法规将更加严格
中国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对汽车节能减排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控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第二,加大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力度;第三,推动汽车节油和使用替代燃料;第四,完善机动车燃油消耗量限值标准和低速汽车排放标准。
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市场培育和产业化发展的支持。一是加强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二是加快新能源汽车市场培育。三是完善节能管理制度。四是完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以及准入管理和产品公告制度。
促进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对于国家关于促进汽车行业健康发展方面,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建议国家有关部委联合制定《促进“十二五”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整合国务院和有关部委印发的与汽车产业发展相关的专项规划和指导意见,包括“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工业节能、节能减排等规划,以及促进企业技术改造、促进汽车流通业发展、促进汽车产品出口的指导意见等。
第二、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尽快修订《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一并完成配套政策法规的修订工作。同时,建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设立汽车产业发展司,协调有关部委,对全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政策法规等实行统一管理。
(本报告由益普索(中国)市场研究咨询有限公司在新华信9月月末汽车市场研讨视频会议上发布)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